冲刺柔性电子国产代替 厦门政校企携手技术攻关
7月21日,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在厦门大学成立,这是厦门探索研发机构新型模式的首个落地项目,它由民营企业主导,政府参股,联合高校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必将成为厦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的一道里程碑。
问道者 杜一用
01 联合研发中心的愿景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由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同发起成立。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由国内柔性电子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弘信电子创立。2019年,在厦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升级并改制为有政府资本参股的市级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列入厦门市启动的“八大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之一。弘信电子董事长李强兼任研究院董事长。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1年在化学系基础上建立,学院172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学院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致力于加强化学与化工学科交叉,促进化学化工一体化建设,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体系。
按照李强的设想,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设立有三重愿景:
一是实现对柔性电子相关的FPC、柔性显示屏、传感器、新能源等领域材料的国产突破及替代,从根本上解决高端柔性材料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尴尬局面;二是希望实现柔性电子领域的生产设备及核心器件的国产替代化;三是对柔性材料下游应用进行孵化。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是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的又一次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作为充实研究院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成立当日,研究院还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约,进一步壮大科研力量,并引入战略股东。
而为了给研发成果提供更加广阔的产业化空间,弘信电子还直接投资,并通过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间接投资深圳瑞湖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对瑞湖科技的控制。
站在研究院的角度,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开展实质性协同合作,可以攻克单一创新主体无法解决的战略性、瓶颈性难题,从而获取可持续性的引领优势。
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正好发挥参与各方的资源优势,推进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在柔性电子材料、设备和应用领域的战略性转型与发展,形成柔性电子行业的示范应用。同时,提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柔性电子材料可靠性制造方向的产业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02 专家学者怎么看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由民营企业主导,政府参股,联合高校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成为厦门探索研发机构新型模式的首个落地项目,为厦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范本。
体现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与众不同的定位,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毅恭,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董事长李强等相关领导和企业代表出席揭幕仪式并做了发言。
张荣:
在科技界有一个说法叫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文明,新的材料发展它注定会带来新一代的企业,从而引发新一代的技术,最终推进文明的进程。今天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借助厦门已有产业的基础,同时调动厦门大学在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厦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做出贡献。
田中群:
柔性电子产业被列为厦门市十大未来产业之首,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材料领域,我们国家有些技术仍然被“卡脖子”,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联合研发中心来开展产业方和高校的协同合作,实干干出实效,真正为我们国家的柔性电子产业破解“卡脖子”问题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虽然名称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的联合研发中心,但是我们一定会把它建成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平台。
黄维:
柔性电子领域会为厦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具有超高附加值的万亿美元级产业。一些权威机构预测,到2028年我国柔性电子产业将会形成3010亿美元的市场。但我认为柔性电子产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和便利性技术,它的市场预期一定会超过预测。
孔曙光: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尤其是胡书记多次讲话中提到的三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研究院之一。柔性电子在我们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中居于首位,今年厦门的未来产业发展又列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调研课题当中。产学研的结合,加上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和扶持,相信柔性电子产业会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希望到2025年柔性电子产业能够达到500个亿的产业规模,产生一两家规模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到2030年,做到千亿的产业规模。
李强: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现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出领先中国领先全球的技术,以此为契机,以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为总部,在西安、在北京、武汉、成都、深圳,包括长沙,布局我们的6个柔性电子研究院,短期内要形成200人的研发队伍,3年之内要形成1000名的研发团队,5年之内要形成3000名高端人才聚集的研发团队。我希望实现通过对柔性电子“超级赛道”的铺设,打通上市公司+研究院+基金+产业基地”的独创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流水线式作业。
(来源:道亦有道经济的财富号 2020-07-21 20:59)
上一篇:压力传感器在家电控制面板上的使用
下一篇:瑞湖科技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